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

初秋的四川成都,剛剛掙脫酷暑的包裹,尚未一下子從高溫里走出來,中午仍然很熱。午休過后,青羊區青羊上街398號院的街坊鄰居們拎著水杯,陸續聚到河邊的樹蔭或是涼傘下,下棋、打麻將、擺龍門陣,笑聲、爭執聲、起哄聲,伴著摸底河的流水聲飄向遠方。
問到摸底河的變遷,老人們來了興致。73歲的王光秀老人是土生土長的“老成都”,在摸底河邊長大。“小時候河水很清,村民們都在河里洗衣服、洗菜。”68歲的王光祥回憶說,“去河里隨意掀開一塊石頭,都能抓到螃蟹或小魚小蝦”。老人們的下一代也加入討論,“不知不覺河水就變臟變臭了,經過治理,現在稍有好轉”。
398號院與摸底河只有一街之隔,河水就在他們眼皮底下,由清變臟,又將由臟變清……今年,成都市在中心城區啟動“宜居水岸”工程,將努力重現“六河貫都、百水潤城”的盛景。
摸底河發端于都江堰,流經郫縣、高新區、金牛區,在青羊區送仙橋匯入南河,是成都市中心城區6條主河道之一,汛期能助上游泄洪和沿途排澇,平時可解決沿岸居民生產生活用水。然而,美麗的摸底河一度變得渾濁、骯臟,充斥著難聞氣味,變成了人們口中的“臭水溝”。
2016年,成都市重點開展了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、中心城區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、農村污水綜合治理試點項目,主要涉及岷江內江、沱江流域城鄉水環境綜合治理。為了提升河水的“清潔度”,一方面,成都利用面源治理和活水循環等手法,對黑臭水體進行治理;另一方面,還對全市562個排污口全面截污,并對中心城區河道清淤。“再不用看著水在眼皮底下流而無法靠近了。”送仙橋邊的398號院居民,期盼著水越來越清,期盼著“宜居水岸”早日變成現實。
(王明峰《成都:讓河湖與城市共呼吸》,《人民日報》2016年10月8日,有刪節)

一座宜居的城市,應當是圍繞人的需求服務的有機體,既要求良好的人居環境,也需要良好的人文環境。作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成都,文化資源得天獨厚,唐代大詩人李白與杜甫都曾將這里當作精神??恐?。成都利用詩圣杜甫與詩歌圣地杜甫草堂的獨特地位、知名度與感召力,將草堂文化內涵發散開來,最終讓其成為一個散發著詩歌文化魅力、具有濃厚人情味和詩意氛圍的文化場所。與之相對應的,成都城市精神中的包容,“進可天下,退可田園”的文化氛圍,使得這座城市現在依然擁有著興盛繁榮的文化藝術;相比于京、滬的藝術區,田園性植入了成都的基因,位于成都的藍頂藝術中心,既為藝術家們開辟了一片世外桃源,遠離喧囂塵世;又為他們提供了一處價格低廉的容身之所,減少了奔波的辛苦。在這里,數百位藝術家的相繼落腳,形成了以文化資源整合為趨向的聚落生態,藍頂也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當代藝術圈。

成都既是宜居的,也是悠閑的。成都人生活的悠閑,在成都的茶館里體現得淋漓盡致。在成都,泡茶館是不可或缺的一種生活方式,不論休閑小聚、交流討論,抑或是洽談生意、調處糾紛,都可以在茶館暢所欲言。成都的茶館種類豐富,有以川戲為特色的百年老茶館,也有以“創新創業”為主題的“創客茶館”,還有以志愿服務、居民自治和孝文化為主題的特色茶館。大家喝著茶,說著話,氛圍輕松和諧,好不熱鬧。
在成都,坐茶館,談天說地,說東道西,叫“擺龍門陣”。聽民聲,看社情,茶館是個好去處。
春節前夕,記者在成都坐了幾次茶館,頗有見聞。在文化宮茶館,四塊錢,一杯茶,三五個人圍成一桌,暢所欲言,很是熱鬧。
社會治安是個熱門話題。茶客說,在市中心區,包括在這茶館,別看三教九流,五花八門,有賣粘老鼠板的、撓癢笆的,有擦皮鞋的、掏耳朵眼的,人來人往,但治安情況還不錯。因為市面上既有身穿警服的“明公安”,還有身著便衣的“暗公安”,還有街道的“業余公安”,市民很有安全感??墒?,在城鄉接合部,在外來人口聚集區,比如在騙馬橋,治安情況就很糟,有偷的、搶的,還時有命案發生。有些案破了,有些至今還是無頭案,市民哪有安全感!
四川出了個鄧小平,家鄉人引以為榮。用茶客們的話說:鄧小平心里有人民,鄧小平理論合國情,鄧小平事業后繼有人,四川老鄉永遠懷念他。從鄧小平又談到江澤民,茶客們的議論是:他把改革的力度、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科學地結合起來,很有章法,很有魄力,大有作為。用他們的四川話說是:“要得!”
一杯清茶,湖了一道又一道。茶淡了,話仍濃,“龍門陣”還在擺下去。有的茶客又掏出錢來:“再沏杯新的!”
(李德民、羅茂城《成都茶館“龍門陣”》,《人民日報》2000年2月16日,有刪節)

宜人的自然生態,悠久的歷史文化,獨具特色的民俗民風,這些都是成都吸引力之所在。這種吸引力讓許多外地人愿意來成都一游。早期過往成都的人,大都忘不了兩件事:一是飽眼福,游覽武侯祠、王建墓、杜甫草堂、薛濤井等古跡;二是飽口福,品嘗“龍抄手”“鐘水餃”“擔擔面”等風味小吃。隨著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,成都借助現代農業帶來的商機,開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。如成都錦江區政府在三圣鄉相繼推出了休閑觀光、賞花品果、農事體驗等各種形式的旅游項目,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5個觀光農業村,并稱為成都市“農家樂”的“五朵金花”。其中,以紅砂村為例,在政府的支持下,農民把農房改造成“川西民居”,開始經營“農家樂”。不過兩三年光景,紅砂村就以“花鄉農居”聞名遐邇,觀光客絡繹不絕。除此之外,成都還舉辦國際熊貓節、自行車車迷節、創意設計周等活動,不斷集聚人氣,挖掘地方旅游資源,將其變成一種現代生活方式、生活風情的再建、再造與傳承。這也成為滲入城市肌體,成為提升城市形象、凝聚城市文化氣質、增加城市認同感的一股重要力量。
-版權所有-
本文觀點來自
《城市形象的媒體識別——中國城市形象發展40年??》
【內容簡介】
本書立足城市形象理論的一般規律與中國城市形象的演化特點,結合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經濟轉型與社會發展的歷史背景,選擇了12個中國城市為研究對象。將這12個城市分為三大類:第一類是超級城市,以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為代表;第二類是區域中心城市,以成都、杭州、武漢、沈陽為代表;第三類是特色城市,以義烏、三亞、鄂爾多斯、井岡山為代表。本書采用內容分析的研究方法,量化分析《人民日報》自1978-2017年以來對中國城市形象的新聞報道,客觀反映中國各類城市形象的變遷過程和發展趨勢,探究其背后的歷史語境和認知脈絡。
【作者簡介】
徐劍
文學學士、法學碩士、管理學博士,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嘉華教授、人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、博導。受國家外專局和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,曾在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杜克大學訪學。主要研究領域為國家形象、城市形象和網絡治理,主持多項國家社科重大、重點、青年以及其他省部級研究項目,多項研究成果獲得中央以及上海各級決策機關采納,多次獲得國家領導人和上海市領導人批示,并獲得8項省部級以上獎勵。2018年10月,獲首屆“中國智庫創新人才青年標兵獎”。
沈郊
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,紐約大學哲學碩士,復旦大學哲學學士。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媒體管理、城市形象,曾合譯《北部之光:加拿大智庫概覽》等著作。
《城市形象的媒體識別——中國城市形象發展40年??》
作者:徐劍 沈郊
ISBN:9787313205445
掃描二維碼購買此書
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
微信:sjtupress
關注、點贊、留言、轉發,分享你的感受
長按二維碼關注